朱建霞
作為戲曲觀眾,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戲曲院團好像不需要觀眾。但凡有過幾次“戲曲節”觀看經驗的,多半都會有這種感覺。想看戲的買不到票,有票的又不去看,這讓戲曲觀眾很受傷。
某藝術節由于疫情,演出演播并舉,讓全國其他地方的觀眾足不出戶即能感受藝術之美。然而組委會因為擔心空場,早早地將票鎖定后分發給他們預想中一定愛看戲的大爺大媽。一方面,院團的人高高興興地在微信朋友圈炫耀“我團演出票搶售一空,我也沒有辦法幫大家弄票”;另一方面,真正的觀眾買票成了大問題,好不容易找到了票,也都是后場“邊角料”。然而戲迷到現場一看,許多贈票席幾乎空無一人。為了拍照好看,演出時臨時又把買票前來的觀眾往前“請”。有這樣的情況,不由會讓人疑問:也許是戲曲不需要觀眾吧?
站在劇團的角度想,也許是戲曲的需求側早已發生改變,觀眾不再是戲曲院團的衣食父母。也許只是在演出后的報道中“得到了觀眾的熱烈掌聲”時,或者劇場中空場了,才需要觀眾吧。
那么,戲曲還有爭取觀眾的能力嗎?在很多場合,戲曲并不缺乏觀眾,特別是院團在農村演出時,人山人海的場面是司空見慣的。然而在城市里,一些演出需要賣票時,問題就出現了。市場是公平的,與其追問觀眾為什么不肯買票,不如率先問問:戲曲與其他表演藝術競爭的底氣和優勢在哪里?
這些年我看了很多或自己買票或他人送票的“新編戲”。然而正是一些戲,最讓人生氣。用“新編戲”去稱呼那些新戲真是對不起“新編戲”這個詞——現在看到的經典老戲,哪一個又不是過去的新編戲?問題在于,戲曲演出劇目數量與質量之間形成的巨大反差。平時不需要觀眾,卻又想在市場競爭時得到觀眾。
對于普通人群而言,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第一次走進劇場。有了第一次,能否有第二、第三次,關鍵還在戲曲自身。戲曲藝術在當今劇場舞臺上似已退出主流地位。但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,與當代的各種舞臺藝術種類相比,因蘊集了豐厚的文化底蘊,有各不相同的藝術積淀,那些優秀的傳統劇目、戲曲表演藝術家,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和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。守著一屋子寶貝的傳統戲曲,大可不必揚短避長、妄自菲薄。只要不忘本,就是最大的競爭力所在。戲曲,總歸是要回到市場、面對觀眾的。
(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,本報駐浙江記者駱蔓采訪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