陵川縣上黨梆子劇團于1945年成立,以郊底三義班為基礎,吸收其它戲班名演員,組建為大眾劇團。同年冬通過整編后,改名為建設劇團。民國38年(1949)年劇團進行民主改革,革除陋習,更名為民鋒劇團。1958年又改為紅色劇團。1964年4月更名為陵川縣上黨梆子劇團后在整理加工傳統劇目的同時,緊密配合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運動,排演了大量劇目,為了提高戲劇質量,縣政府于1946年和1949年兩次調20余名知識青年充實了劇團,配合文化教員負責演員的文化和掃盲工作,領導由演職員兼任,在文化大革命中10余萬元的戲劇財產,被視為“四舊”付之一炬。劇團改為毛澤東思想紅衛文工團。70年恢復建制,60年赴太原演出,受到省長衛恒的親自接見,64年到河南鄭州、開封、洛陽、新鄉、獲嘉、武陟、溫縣、孟州、汝陽、博愛等地演出三個月,載益而歸。于73年政府決定招收文藝班,培養后繼人才,畢業期滿后大部分人員充實了劇團,成為劇團的臺柱子,1983年成立了南關戲校,通過四年的專業培訓和學習,學習期滿后,于1987年合并于陵川劇1988年山西省振興上黨梆子調演時,我團排演了(清風亭)(二堂舍子)等劇目參加了調演,王四胖、郭俊霞、蘇玲等人分別榮獲“銀牌獎”秦和平、溫躍春獲舞美獎。劇團榮獲“綜合治理獎”。在2013年國家下達體制改革文件,陵川劇團改制為“陵川縣上黨梆子傳習所”。
2015年由陵川縣縣委、縣政府是、宣傳部、文化局研究決定,將原“陵川縣上黨梆子劇團”改名為“陵川縣傳習上黨梆子演藝有限公司”。